后疫情时代,医疗健康产业将产生什么样的新格局?
从国家政策,到民生呼唤,中国大健康产业,必须升级。大家都相信大健康产业会迎来战略机遇期。尤其表现在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和AI辅助诊断、创新药类。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疫情之后行业一定会有大的发展,但对不够快、不够强的企业,不如说是重大危机。
那么,大健康各个领域的企业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火了一把,但至今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大家熟悉的还是网上挂号。移动医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行业核心问题,对医院和医生的价值也相对有限。互联网的属性是什么?信息的交互,高频的互动,数据的采集,如果不能从这几个特点给医疗赋能,很难看到持续支撑平台估值和资本投入的能力。
医疗大数据和AI辅助诊断
本次疫情中,运用CT影像的临床证据确诊新冠肺炎是突破性改变,也验证了智能影像识别类产品的价值。但是,真正能够在临床中被认可的依然是有设备制造背景、早期完成大量临床积累的、拥有丰富的训练数据的“独角兽”们,而不是全行业集体“转正”。疫情之后,“独角兽”们将崛起,整个市场的竞争将加大,没有临床专家深入参与,缺乏训练数据的企业要追赶必将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交出更多的学费。
创新药类
很多人认为疫情之后新药研发的政策、资本投入一定会更强。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国民健康的重大利益面前,不分国界,有效者胜。新药的加速审批很有可能会让创新能力强,积累更丰厚的海外玩家直接杀进了新手村。其次,国内新药研制一个大特点就是同质化,类似PD-1/PD-L1的一拥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典型的“高水平重复建设”。真想搞好新药创制,要么能做小众病种No. 1,要么是同类药的1st class;单纯follow on,高科技搬砖模式,难以为继。
医疗健康行业的创业,不是漫威超级英雄的电影,单枪匹马就能拯救世界,而是《流浪地球》的剧本,没有各个团队的支持,是达不成目标的。抗击疫情的全程,不正是“超饱和救援”的现实版吗?
北京大学医疗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
新冠肺炎疫情后,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部署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当前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大考验。
当前,构建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医疗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养结合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逐步放开医疗市场准入等各项医疗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并快速落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对医疗领域的全新赋能,将使得精准医学、“去时空”医疗、机器人护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e时代手段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医联体、智慧诊疗、互联网医疗等多种医疗模式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医院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催生的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让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管理政府,治理国家”为宗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托学院学科背景,汇集专家智库、权威行业领袖、知名学者举办北京大学医疗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围绕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健康、公共管理、医院管理等内容,分析与探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医院精细化管理与领导艺术、医院品牌与文化建设、医院新媒体营销策略、医院绩效管理新模式、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医院投融资、医疗服务信息化与智慧医疗等,为新时代的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资本运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为最高领导者与决策者提供变革领导力智库支持,传播现代医疗机构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为未来中国医疗产业发展培养核心领军人才。
想了解更多关于医疗产业的相关课程,可以联系在线老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