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前景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津召开期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步入融合产业部门主导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介绍,截至2019年12月31日,报告共发现797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占比分别为42.5%、16.9%、15.3%和8.3%。在这些企业中,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占比分别为3.4%和23.8%,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72.8%。从核心技术的分布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占比最高,为27.6%,其次是机器学习和推荐、视觉识别、机器人技术,占比分别为15.4%、15.3 %、14.7%。
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技术关系中,技术输入和技术赋能关系占比分别为21.33%和78.67%,在投融资关系中融资关系和投资关系占比分别为39.15%和60.85%,技术赋能和投资关系占比相对较高,这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部门和融合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部门是指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创造的新兴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部门产出“数据和计算”。而融合产业部门则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产业部门,例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新零售、新媒体和数字内容产业。融合产业部门把“数据和计算”作为投入品,产出则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智能化产品。
随着政治、经济与科技的改变,企业面临着商业环境、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导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趋势。因此,随着商业文明从产业商业主义时代向产融商业主义时代急速迭代衍变,上半场的企业家面临着知识、产业、资本等巨大焦虑,他们亟需在资本和科技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和认识实业。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导致的产业升级,企业寿命缩短,中国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外需下降,科创板的建立对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促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金融系统导致的金融环境巨变,都亟需企业家着眼于国际视野,深刻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学习新的资本市场逻辑,从而为企业投融资服务,并通过投资高端技术这一要素形成企业新壁垒,生成企业新生态,拓展企业新版图。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集聚专家、学者和著名企业家等权威导师,为企业家打造“智能产业投融资研修班”的全新课程,让企业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同时,更加明了世界前沿科技,洞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新的角度看待企业未来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全球视野,刷新商业思维,站在世界前沿,重新思考未来商业趋势,把握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再创辉煌。
想了解更多关于智能产业的相关内容,可以联系在线老师了解更多!
下一篇:地产营销物料该如何做微创新?